題記:2014年,也是這個季節(jié),還是軋鋼廠食堂門口的斜坡,我看到了黝黑的劉峰。他是我剛工作時獨立采訪的第一個人,初見便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沒想到再次跟劉峰坐到一塊“閑諞”,已經(jīng)是5年以后了。如今,龍鋼公司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不知道他身上那股“老龍鋼人”的味道還在不在。
再見劉峰
他個子不高,看著精瘦。一握手便能感覺到手上的力量與粗糙,還有一點與冬季不符的溫暖。手上即使擦洗干凈,指頭與指甲也有種浸著油的感覺。不說話時,兩側面頰棱角分明,臉上表情嚴肅認真,看著不像好相處的。再次見面,兩人有種心照不宣的默契,他沒有變,還是那個劉峰。
寒暄幾句,進入正題。一提起他的工作,他那一口白牙,碰來碰去,滔滔不絕,我很難插得上話。有時候我在想,沉浸在那一方天地的他,是不是就忘記了說話,被口罩遮住的緊閉的嘴,牢牢擔負起保護牙齒的責任。就在這種微妙的感覺下,我再次走進了他的世界——一名在檢修一線摸爬滾打19年的維修鉗工。
他曾經(jīng)的領導用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他剛工作時的表現(xiàn):“你把你的鞋跑爛,手底下的人能閑死。”剛工作7個多月的他,因為認真肯吃苦,被領導安排出去學習,回來后就當上了負責生產(chǎn)的運行班長。沒過多久,便因為不善管理被下崗,又成為了一名崗位工。“讓我干活可以,但那會兒管起人來,確實一塌糊涂。”他的那股子較真勁,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當年公司施行群安員制度,他又被選上兼職群安員。在他負責的三年里沒有出過一起安全事故。
2000年,因為分廠除塵維修力量薄弱,急需一批骨干力量完成一些急難險重的搶修任務,平時表現(xiàn)出色的他便被選中,開始了與風機、鍋爐打交道的日子,這一干便是19年。如今44歲的他,也是維修的“老把式”了,副班長10年,班長5年,手下管著14個年輕小伙。其實他還是不太會管理,能“鎮(zhèn)”得住手底下這幫人,一是靠經(jīng)驗,二是靠干活往前沖。也體諒他們,總是舍棄自己的休假時間多干一些,讓別人多休息。
“不說那話,有啥找我。”劉峰的話有種令人放心的力量。
劉峰好細腰
劉峰說他是天生干維修的。
除塵維修崗位留不住人是公認的,受限空間作業(yè)是最主要的檢修項目。以鍋爐汽包為例,高不足三米,踩到作業(yè)平面,離頂便不足2米,有的時候需要仰焊,個子稍微高一點的就要弓著腰。接到檢修任務時,為不影響生產(chǎn)節(jié)奏,等到鍋爐里面降到五、六十度,人就要進去焊接。里面灼熱的蒸汽,焊條燃燒的煙氣,刺激著鼻腔,最多呆十幾分鐘便要換人。劉峰總是第一個沖進去,呆的時間最長,經(jīng)常出來一臉慘白,缺氧厲害,蹲在地上半天起不來,這是旁邊的人說的。
除塵維修還流傳一句話,古有楚王好細腰,故靈王之臣一飯為節(jié);今有劉峰好細腰,故大家不敢放開肚子吃飯。在這里,不是有沒有兩把刷子敢不敢進去的問題,是有沒有一個不超過二尺五的“好腰”。鍋爐等壓力容器進入的人孔通常是正方形,邊長在35-40公分。稍微有點肚子的,即使肩膀過去,也會卡住,人在里面不好使勁,便需要外面幫忙推。搶修時,碰到這種情況,劉峰就頗為上火,又當上班長的他,便有了這種奇怪的要求。
他比較瘦小,進得最輕松,也進的最多。他說,他就是天生干這個的。
一個人的劉峰
提起家人,劉峰便有些沉默。
干維修的人,沒有點,手機不敢調振動。經(jīng)常剛回到小區(qū),還沒有上樓,一個電話又要返回崗位。半夜一家人剛躺下,他鈴聲一響,又是一陣著急忙慌,家人也跟著苦不堪言。2012年,他們把街上的房子賣了,妻子和孩子回到老家,他獨自一人在公司租房子住,每月回去看望一次。
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他,“沒有不知道的,沒有不熟悉的。” 一把割槍,一把焊槍,20公斤的焊把線,9個除塵風機、12個壓力容器、8座斜板池、340多個在線閥門……每天巡檢兩遍,每次1個半小時,彎腰躬身穿過低矮的管道27次。煉鋼爐后往南到煉鋼北路200米,高低12、18、24米三層平臺,這些構成了劉峰的世界。他在介紹時,雙手比劃了個大大的圓,似乎想把那些設備擁入懷中。
“云維修”是他比較得意的。當崗位工發(fā)現(xiàn)設備異常,打電話詢問他時,他簡單問幾句,便能將故障判斷的八九不離十。設備已經(jīng)在他腦海中形成三維立體圖像。隔著電話,也能指導崗位工將故障排除。長期下來,崗位工也具備一定的維修能力,不僅提升了崗位工對設備的認知,也大大提高了維修效率。旁邊聽他介紹的人打趣道:“你那哪是云維修,就是個電話售后。”劉峰便嘿嘿笑,他也有些不好意思。
別了“劉峰”
20幾年前劉峰進入企業(yè)時,正是龍鋼公司滾動式發(fā)展的跨越期。那時候的鋼鐵工人,以鋼鐵為榮,以企為家。紅旗一立,便是人潮涌動;號子一響,便是熱火朝天。“白加黑”“5+2”,一個個“龍鋼速度”“龍鋼奇跡”,千千萬萬個埋頭苦干、不求回報的“老龍鋼”,才成就了今天黃河岸邊的鋼鐵明珠。他們很樸素,他們的話很樸素,他們的形象很樸素,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縮影。
隨著企業(yè)升級轉型的步伐越來越快,新的設備,新的技術,新一代“鋼鐵工人”,沖擊著歷經(jīng)60年風雨的鋼城。“劉峰”們在不久的將來,或許不用再鉆人孔,不用再補爐磚,不用呆在天車上6個小時下不來,不用……可能再也見不到百人拉電纜、拉皮帶,再也見不到風雪中覆蓋料場的料場人,再也見不到一臉油污、端飯睡著的龍鋼人。
別了,“劉峰”。
別了,“老龍鋼”們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