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,一株株嫩綠的小草,一條條萌芽的柳枝,一句句懷念的寄思,一首首蕩氣回腸的詩歌,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散文,一篇篇情真意暖的小說。無不再現(xiàn),世事輪回,清明時節(jié),往事依舊,細雨朦朧,微風卷簾,桃花粉紅,歲月馨香。
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”想當年,清明節(jié)來臨,細雨飄落,杜牧行走在草長鶯飛的路上,看到行人來來往往,前去或掃墓歸來,因思念離去的親人,一個個充滿愁容,心情低落,都寫在了臉上。
清明掃墓,是中華民族數(shù)千年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追思先人,寄托哀思,表達祖先們的虔誠和對先人的追思懷念之情。在清明節(jié)的日子里,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郊外的公墓,清掃墓塋周圍的野草雜物,精心地擦拭親人的墓碑,擺上幾盤水果敬上幾炷香,懷念和哀思已故的親屬家人。
清明讓忙碌的腳步停下來歇歇。在不經(jīng)意間親人已經(jīng)離我們遠去了,活著的人也慢慢地越來越老了,細細品味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真的屈指可數(shù),我們應該多多停下腳步陪陪他們。一輩人撫養(yǎng)一代人,一代人反哺一輩人,枝開葉散,血脈相連,這種傳承更應該在清明的時候得以體現(xiàn)。
清明讓漂泊的心找到棲息的港灣。我們年輕時候的夢想就是用腳步去丈量世界,我們倡導“心有多大,夢就有多大”,對現(xiàn)代的人們來說心和心的距離逐漸被拉大,但是對家人,父母來說,不管你走多遠,你都走不出他們的心里。
斗轉(zhuǎn)星移,日月如梭,冬去春來,天長地久。在清明節(jié)里,后人們通過各種方式,對先人們聊表緬懷之情,后人們在墳前說的話,先人們是否聽得見?那陪伴墓旁的松及其生長,那飛過的鳥,經(jīng)過的風,飄過的雨,灑下的陽光……先人們能否知覺?察覺與否,也許對其而言并不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——那人間的松柏依然青蔥,愈加青蔥,依然會一代又一代地存續(xù)下去。我想,“清明”的涵義,不僅指唐代杜牧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,生者對逝者的追憶;也不僅指宋代王禹稱“無花無酒過清明,興味蕭然似野僧;昨日鄰家乞新火,曉窗分與讀書燈”的勵志詩。我們還應該更進一步解讀“清明”:我們緬懷過去,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;要珍惜生命,讓生命更有意義,不虛度美好人生;還要重新認識生命,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,不讓自己遺憾,更要對得起他人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